最近有一批古希腊雕像被西方的考古学者『推测』(臆想)出了原色彩,雕刻了复制品并涂上了五颜六色的油彩。而其中的弓箭手造型引起了弓箭爱好者的普遍兴趣。原因是所有这些弓箭手雕像都缺失了弓和箭,而留下的射箭开弓姿势是现在全世界没有的。
在这个网页
(相关资料图)
https://ronhenggeler.com/Newsletters/2017/11.6/Newsletter.html
还可以找到其他的弓箭手,开弓的右手也是这个姿势:
这个所谓的『复原品』应该是加上了弓箭。其作者显然缺乏最基本的弓箭技巧,可以说没有碰过弓箭。最典型的证据是竖着的备用的箭的箭尾开槽两边鼓起来了。如果把备用箭用来射击,则箭尾在经过弓身侧边时,侧边的凸起会撞到弓身侧边,横向甩飞。所以我在前文质疑这上色工作是合理的——至少这部『复原品』是标准的『伪史』;这位作者画蛇添足的弓和箭都可以忽略。
现在集中探讨原品的右手姿势问题。既然此开弓姿势是世界独一无二,从欧陆到美洲大陆,到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,没有一个民族在有详细文字记载的18世纪-21世纪采用此方式,那么如果这种姿势能顺利的开弓射箭,就能证明原品为真,且古希腊真实存在过。如果反之,则可以证明原品都是假的,是伪造的,进一步证明『西方伪史论』,即西方人到达中国后为了充门面,伪造了古代建筑和雕塑。
开弓方法最基本的分为捏箭法和拉弦法。先检查捏箭法是否可行。第二个雕塑中就假设了捏箭法,反观第一个雕塑,的确右手唯一可夹紧向前箭杆的地方是食指和中指夹缝。我试验如下:
另一支手可以很轻松的把竹签拔走,显然这种姿势是捏不住箭的,再次暴露『复原品』作者的无知。
那么要想开弓,只剩下拉弦法了。拉弦法常用的有『地中海式』和『蒙古式』。后者的称呼某种意义上是错误。以19世纪以前的欧洲人的认知,他们认为的蒙古式其实早在我国商代就用了。其标志就是妇好墓出土的扳指。蒙古式射法必须配合扳指,扳指套在拇指外节,弦卡在扳指内侧,以食指扣住拇指指甲,拉弦。撒放则食指放松,拇指随即向前展开。弦从扳指内侧向前滑出。最妙的是妇好墓出土的扳指,是有弓弦卡槽的。详情见
https://www.sohu.com/a/152512461_614809
当然,欧洲没有扳指,所以流行『地中海式』,拉弦不用拇指,而用食指和中指。这两种拉弦的共同点是拉弦的手指必须横向勾住弓弦,且其他手指至少不会挡在弓弦前方。回到希腊雕像,能横向勾住弓弦的只有拇指。现在唯一的问题是——弓弦是勾在拇指的哪个位置?可能的选项只有两个,一个是中指和食指缝隙,即『复原品』另一个成立的可能。我用竹签来代表弓弦,演示如下:
实际只要稍微受力,中指立刻向前打开,拉不住弓弦。『复原品』再一次失败了。
另一种合理的位置是在拇指外指节的根部,如下图:
此姿势则能顺利的扣住弓弦,并施加大力。两种拉弦虽然都由中指扣住拇指指甲,但区别如下:
如上图,第一种弦的位置在拇指指肚,而拇指肚是个斜坡,弦天然的向前滑,中指扣不住。而第二种弦的位置在拇指外节根部。只要中指扣住,这个位置就是回扣的,可以扣住弓弦。
接下来再谈撒放,撒放看起来很简单,只要食指向前一弹,则拇指自然向前松开,弓弦也就放出去了。这个过程中指并没有阻挡,而是先于拇指向前向上弹开了。
但是,这种控弦方式特别像『蒙古式』,即我国『自古以来』使用扳指拉弦的方法。所不同的除了扳指之外,主要的区别是用食指还是用中指扣住拇指。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,是欧洲某些人了解到侵略欧洲的蒙古大军的拉弦方式,刻意模仿伪造的?——我也模仿一下『西方伪史论』。
很遗憾,目前我没有尾部有深槽的箭杆,无法做测试。还请有条件的弓箭爱好者试验一下第二种拉弦方法,看看是否能自如的拉弦并射出箭。终于可以给沸沸扬扬的『西方伪史论』一个说法。
关键词: 古代建筑 独一无二 澳大利亚 18世纪 HTTPS 五颜六色 都是假的 沸沸扬扬 21世纪 19世纪